窑灰往哪里去?设计院设计往哪里就往哪里,设计院都是专家,有定型的工艺方案,这个问题还值得讨论吗?
其实不然,我们不妨来个班门弄斧,浪费点时间试试看。窑灰的化学成分与生料不同,对易磨性好的石灰石窑灰的KH高,对易磨性差的石灰石其KH又低,特别是窑灰的有害成分含量比生料高许多;窑灰的量也在随时波动,其高值可以达到其低值的两倍以上。窑灰直接影响到入窑生料的稳定性,特别对有害成分高的原燃材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设计的烧成系统,多数设计了入窑和入库两条通道;多数水泥厂有两种用法,一是①不管开不开磨都入库,二是②开磨时入库,停磨时入窑;少数工厂采用③开不开磨都入窑。这三种方案都不尽理想:
方案①,在开磨时入库,入进去的是一份生料加一份窑灰;在停磨时入库,入进去的是纯窑灰。对于均化效果有限的生料均化库,如何实现出库生料的均质稳定呢?
方案②,开磨时入库使入窑生料中含有一份窑灰,停磨时入窑使入窑生料中变成了两份窑灰,由于窑灰与生料的化学成分差别较大,必将引起入窑生料的较大波动。
方案③,开不开磨都入窑,其好处是恒定了入窑生料中一份生料一份窑灰不变,谁跑的窑灰谁吃进去,这似乎是合理的,但仍然无法解决由于窑灰量的波动导致的入窑生料总量的波动。
实际上,早期设计的分解窑生产线,曾经有过窑灰入喂料仓的方案④,这等于对方案③进行了完善,遗憾的是随着生料均化库的改进,使得方案④行不通了,也就见不到这种设计了。
实际上,如果把喂料仓移至库外,既能降低生料均化库的建筑高度,投资并不高(降低了库的无效高度,喂料仓可放在窑尾平台上)、运行费用也不会增加(增加了入仓提升机,但降低了入库提升机),又给窑灰入喂料仓创造了条件。亚东水泥的多条生产线就采用了这种设计。
如果继续采用方案①和②,又要取得较高的入窑生料稳定性,就必须强调窑磨的联动率,尽量保持窑磨的同步运行。一般设计中,磨的能力总是大于窑的能力,磨的高产运行与库满停磨就成了一项节电措施,导致事实上没人在抓窑磨联动率。如果不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结果是在降低电耗的同时,却付出了质量和煤耗,得不偿失。
还有一个方案⑤,在生料均化库侧建设窑灰小仓,这实际上是方案③的变通与完善。方案⑤的窑灰仓无需过大,能存储一个班的窑灰量足以,他的作用不是存储窑灰,而是缓冲窑灰在量上的波动;窑灰仓下要设卸料装置,其开度比正常的窑灰量略大即可,起到在量上的滤波作用;窑灰仓下要设计量装置,以便与喂料仓下的计量器具合成控制总的入窑量。天瑞的卫辉公司就进行了这种改造,现将改造情况和使用效果介绍如下:
卫辉公司设计窑尾回灰直接入生料均化库,现采用石灰石、硬砂岩、铝矾土和钢渣四组分配料,由于硬砂岩和钢渣在粉磨后细度偏粗,导致回灰中二氧化硅含量和铁含量降低,KH升高。
立磨正常开启时,回灰混合出磨生料进入均化库,没有问题;但在立磨停机2小时后,入窑生料的KH升高、AM升高、SM降低,严重干扰到窑系统的稳定运行,对整个生产构成了较大影响。
下表为卫辉公司出库生料和回灰料的成分对比(两个月的平均值):
名称 |
CaO |
SiO2 |
Fe2O3 |
Al2O3 |
LOSS |
KH |
SM |
AM |
生料 |
44.00 |
13.79 |
1.85 |
3.12 |
35.94 |
0.99 |
2.77 |
1.69 |
回灰 |
45.82 |
12.97 |
1.53 |
3.51 |
36.56 |
1.09 |
2.57 |
2.29 |
实际上,当收尘器工作周期、窑产量、窑尾拉风、生料磨产量、窑操作温度、原料易磨性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都会造成回灰料量与成分的较大波动。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卫辉公司于2013年4月份,在均化库旁边增加一个250吨储量的窑灰仓,5月份投入使用。
立磨停车时将回灰入窑灰仓储存,当立磨开启正常后,再以5-10t/h的量与出库生料一起喂入入窑提升机内均匀入窑。较好地解决了回灰料对回转窑产质量的影响。改造前后开停磨的影响对比如下表:
窑灰处理方式 |
入窑生料 |
出窑熟料 |
标准偏差 |
KH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KH平均值 |
改前开磨入库 |
0.022 |
0.977 |
0.0173 |
0.892 |
改前停磨入库 |
0.016 |
0.992 |
0.0143 |
0.898 |
改后一直入窑灰仓 |
0.020 |
0.979 |
0.012 |
0.891 |
由表可见,使用新建窑灰仓之后,出窑熟料KH的标准偏差明显减小,对稳定窑系统的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图是卫辉公司新建的窑灰喂料仓:
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