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有关上海国资重组将发动“总攻”的消息搅得资本市场热闹非凡。尽管作为国内资本市场“永恒的投资主题”,重组的话题并不新鲜,但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资产整合、整体上市计划的纷纷加快推进,仍然让市场嗅到了一丝不一样的气味。
“种种迹象表明,在央企整合的带动下,地方国企今年也可望迎来重组高潮,加之管理层着力推进的钢铁、水泥等行业重组在今年的进一步升级,可以想见,重组仍将是兔年资本市场最吸引眼球的一幕大戏。”有分析人士称。
地方国企或迎来重组潮
日前,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上海汽车和华域汽车双双停牌。消息人士透露,引起停牌的幕后原因正是上汽总公司的资产注入计划,此举可以视为上海国资重组计划发起“总攻”的一声发令枪。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政策的大力促进下,2011年上海国资的重组计划将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应该会有3家集团通过上市公司完成整体上市。按照4.5%的证券化率增幅,预计今年上海或有167亿元国资将在各项重组过程中被注入。
事实上,将国有资产整合、整体上市作为2011年“重头戏”的并非上海国资一家。
据悉,在今年1月底广东证监局召开的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现整体上市被确定为监管层今年的工作重点。广东省国资委还表示,提高资产证券化比重和推进兼并重组将成为广东国企改革的两条主线,并特别提及“推动整体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比例”,“利用上市平台积极整合资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同样是在今年年初,北京市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兼并重组,支持市属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上市,继续推动劣势企业退出,提高国有经济产业集中度的思路。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国资委旗下的监管双管企事业单位超过100家,监管企业上市公司已达到44家。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市以国资为主的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上市仍将继续进行,商贸服务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符合北京产业政策的整合项目会不断涌现。
同样受到市场密切关注的还有重庆市在推动国资重组方面的计划和动作。有消息称,重庆市国资委有关人士此前表示,目前已完成整体上市工作的市属企业已达到7家,包括重庆钢铁、西南证券、重庆水务、重庆港九等,未来推动市属企业整体上市的工作还将稳步推进。
行业整合风生水起
业内人士表示,2011年,与央企整合牵头、地方国企跟进这一重组主题并行的将是在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宗旨下钢铁、水泥等行业重组的进一步升级。
众所周知,先后发生鞍钢与攀钢重组、本钢重组北台钢铁、首钢重组通钢、天津渤海钢铁集团联合成立等数起联合重组案例的钢铁行业一度是2010年资本市场的最大焦点,有行业分析师表示,今年,钢铁行业的联合重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据消息人士透露,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初稿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要向企业和相关部门征求意见,预计很快就将正式发布。相比此前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目前形成的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初稿中,鼓励兼并重组和优化产业布局的主线仍将延续,而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标准将有所提高。
重组大戏也将在水泥行业继续上演。据悉,“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初步设计是,到2015年前,前10家企业水泥产能达到总产能的35%。按照2015年预计产量20.4亿吨计算,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将达7亿吨。而2009年全国水泥总产量16.5亿吨,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3.69亿吨,占比为22.6%。对此,有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提升行业市场集中度,对行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水泥行业新一轮兼并重组的大幕即将开启。
此外,市场人士表示,在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优势企业竞争力和集中度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今年医药、军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也看点颇多。
重组概念加温A股市场
在上述大的背景下,2011年开市以来,“重组”仍然是A股市场上最具温度的词汇。
具体而言,一方面,一旦与重组概念挂钩,个股即获得了股价飞涨的催化剂,即便是曾经因业绩不佳而“披星带帽”的个股也不例外。例如,今年以来,随着重组前景的明朗化,ST甘化、*ST光华、*ST黑化等多只ST类股票均上演了复牌后股价连封涨停的好戏。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以券商、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对重组概念股青睐有加。有资料显示,虽然基金公司往往对股票池挑选标准有严格规定,但出于对2011年上市公司加速重组进展的预期,一向对ST股审慎的基金经理将不少ST股放入了核心股票池。上市公司日前披露的2010年年报显示,基金经理在去年四季度增持购入ST股活跃度远超从前,越来越多在监察稽核方面审慎的大型基金公司替代小公司成为投资ST股的主角。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首先,重组对于地方、行业、相关企业以及资本市场而言应当成为多赢之举,而要实现这种多赢,就要考验监管层的智慧,保证重组的真实与效率,把好资产质量关;其次,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而言,考虑到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重组本身的不确定性,在追捧重组概念时还应审慎而行。(来源:金融时报 201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