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强度 = 物料的烧成活性 + 物料的磨细活性
人类200年来的经验证明,合适的配料通过烧成能够获取水硬性,合适的物料通过研磨也能够获取水硬性,但是单独采用某项措施都是不经济的,所以人们采用了两者的组合,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两磨一烧工艺。
问题是烧(熟料煤耗)和磨(水泥电耗)各占多少比例合适,对不同的工厂是不一样的,只有两者的最佳组合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这是一个不断寻优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具体到一个粉磨系统来讲,就是“粉磨电耗”与“熟料掺加量”的比例问题。
实际上,“粉磨电耗”与“熟料掺加量”,进一步分解就是“台时产量”与“比表面积”,是可以按照一定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对联合粉磨系统,一般每10m2/kg的比表面积相当于3t/h的台时产量。节电的效益与降低熟料掺加量的效益往往不是对等的,这与电价有关、与熟料的进厂价有关、与混合材的进厂价有关。我们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核算,看看是水泥磨得粗一点节一点电合算,还是把水泥磨得细一点增加几度电、降低熟料掺加量合算。比如,熟料基地与粉磨站的情况就不一样,就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要求。
熟料基地由于熟料是自己生产的,熟料成本相对较低,就应该比粉磨站多用一点熟料,少花一些电费,可能更合算;如果水泥效益的降低能够在熟料线上得到弥补,比如由此增加了窑的运转率,水泥效益降低一点也未尝不可。
而粉磨站则不同,由于距离熟料基地较远,增加了一块运输成本,熟料的使用成本较高,就应该用一定的电耗去换取一点熟料掺加量的降低。当然,这都有个度的问题。
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