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国际水泥混凝土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加为收藏 | 设为主页
162web_logo
2web_banner
资  讯 国际资讯 国内资讯 会    展 热点新闻 科普园地 服  务 国际合作 发布产品 推介中心 建材书店 理 事 会
技  术 实用技术 技术解答 培    训 文献资料 行业专家 供  求 供应求购 项目投资 人才招聘 股市行情 价格行情
企  业 企业名录 在线交流 人    物 访    谈 网上展会 混凝土 设    备 生产技术 行业标准 行业分析
综合 | 资讯 | 供求 | 行情 | 黄页 | 项目 | 技术
    
热门关键字: 建材下乡 白水泥 水泥周 万里行 混凝土 低碳 行情 节能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混凝土>行业分析>去产能是解决水泥产能过剩唯一途径>正文
去产能是解决水泥产能过剩唯一途径
类别:混凝土|行业分析  日期:2012-8-20  来源:华新水泥  点击率:65904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累计的水泥产能数字呈持续增长趋势,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等单一的解决方式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无关痛痒,或许治得了一时之痛却治不了根本。关于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问题,李叶青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及水泥市场现实情况表示去产能是解决水泥产能过剩唯一途径,同时表达了自己关于去产能的组合措施______关、停、并、转,他还表态,要坚定不移在行动上去产能才能根治产能过剩问题。

    近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在华新武汉业务中心就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解决办法与记者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其观点鲜明,发人深省。

    水泥行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李叶青表示:我国水泥行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无论是产能总量还是年消费量都达到了世界之最,全球超过50%的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和水泥消费集中在中国。看上去似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在过去十几年持续高速发展所创造的总量奇迹,但总量奇迹下揭示的却是我国水泥行业深层次的危机,那就是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已经超过了1.5吨,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水平。

    纵观全球各国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曾经高速发展的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现在的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更无从谈起保持这一水平。而且近十年来,我国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水泥消费比重也在持续减少20001.8/万元,下降到目前0.6/万元。因此,即使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继续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人均水泥消费量的减少也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行业内部分企业无视行业发展规律和行业大局,继续新建和扩大产能规模,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当前洪水漫坝的恐怖形势。这就好比人在洪水来临的高坝上行走,大坝虽然暂时安全,但水位仍在不断上涨,如果不加防范和疏导,其结果必然是坝毁人亡,使行业发展走向衰退,使国家经济和财富蒙受巨大损失。

    这种惨痛的历史教训在世界上屡见不鲜。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济衰退前,水泥人均消费量接近1吨,而现在只有500公斤,导致一半以上的水泥生产线关停,财富浪费。更加具有警示作用的是西班牙,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这个只有5000多万人口的国家水泥年消费量达到了5600万吨,国内在大力兴建水泥生产线的同时大量进口水泥。而金融危机后西班牙的水泥需求锐减至1400万吨,使得西班牙70%的水泥企业停产,50%以上的员工遭到解雇,社会失业率达到30%以上,同时还波及向其出口水泥的埃及水泥公司以及控股埃及水泥公司的国际水泥巨头。

    此时,我们每一位水泥业内人士都应该扪心自问,能让这样的情景在中国发生吗?既然垮坝的祸根在于绝对的产能过剩,避免垮坝的唯一办法就是泄洪,让多余的产能泄出去。因此,中国水泥行业要走的路,短期是去库存,长期是去产能

    “去库存吃止痛片式的短期权宜之计

    李叶青把去库存形象地比喻为吃止痛片。所谓去库存,即是通过停窑限产来控制短期的产能释放。当一个区域只有几家水泥企业时,各企业之间利益分配相对容易,自然会因为行业整体性利益产生默契。但当一个区域内有几十家水泥企业时,企业实力强弱有别,这种默契就相当脆弱,有的企业必然会拒绝限产停窑,破局的结局无可避免。

    谈到今年水泥行业利润下滑的现实,李叶青说:这正是吃止痛片这一权宜之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最好例证。今年水泥行业利润下滑既有基建供给不足,重点工程削减,房地产市场调控,城市建设资金缺乏等造成需求下滑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国内水泥产能仍在增加,新增的5000吨、10000吨生产线还在投产。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限产停窑必然难以维持,水泥行业出现价格战、行业利润下滑也就不可避免。

    历史的教训多次证明,在产能过剩时代,行业涨价像聚沙成塔,历经艰难,降价如洪水冲沙,瞬间完成。当危机来临时,规模越大受到的冲击反而会越大。

    在未来10-20年里,谁也无法保证水泥行业在保持20亿吨需求量的基础上,依然能够维持每2%-3%的增长,更何况还在不断发生不理智的扩大产能行为。所以,单纯依靠停窑限产去库存,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吃止痛片式的短期权宜之计,而从长远来看,最有利于行业未来的是去产能

    “去产能外科手术式的根治办法

    对于当前业内提出的利用淘汰落后(1500t/d以下)新型干法生产线来有效控制产能这种去产能的说法,李叶青认为这个说法有些不完整。

    首先,淘汰落后产能不能简单地以生产线的来划界。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已经运转20-30年,如果没有进行技术升级、节能和环保改造,淘汰还情有可原。但淘汰21世纪,甚至05年、06年新建投产的生产线则令人思考了。这些新投产的生产线批复时也是代表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如果因为其市场定位、技术配套等不合理,现在没几年就要淘汰,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当时批复这些生产线的合理性,这种不合理地新建导致的淘汰其实质是去国家GDP财富的做法。

    其次,淘汰落后产能不能以生产线的来划界,更不能借关而再上新的大型生产线。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万吨线并不是技术性革命,单线产能的大小也并不是决定工厂的关键,其核心在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华新西藏公司1000吨生产线地处海拔3650米,含氧量仅60%,无论是地址环境还是气候条件在公司内都是最差的,但综合能耗和运转水平一直名列公司前茅。再者,在一个市场需求有限的地区,如建65000吨生产线,由于全部产能难以被市场消化,能发挥1-2条线的产能就较为理想。而同地区1000吨生产线,由于产能容易被市场消化,只要生产运行管理得当,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反而更好。

    当前,行业内部分企业打着优胜劣汰的旗号鼓吹越大越代表先进技术的概念,其实质是贪大求洋,其目的是扩大产能。华新在产能扩张上或许保守,但更负责任。公司至今还搁置2007年的建线批文,而更多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集中在节能减排效果的提升。

    所以,淘汰落后,不完全在于生产线的新和旧,更不在于生产线的大和小,关键在于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淘汰落后不能增量淘汰。

    李叶青直言:去产能的真正实质恰恰是做减法,彻底关停过剩的、生产效率低下的生产线。这是泄洪的最佳途径,但过程可能很痛苦,因为在泄洪的过程中泥沙俱下,难以存活。在这个过程中水泥企业采取的办法有两种:

    第一种办法:通过惨烈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局。过去行业内曾用此类办法意图迫使立窑退出市场,但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践证明:一旦市场进入到低价竞争阶段,立窑可以根据市场好坏开开停停,更何况新型干法!所以,通过单一的低价竞争手段难以有效达到自动淘汰的结果。但如果通过市场竞争降低并购成本,实施并购后,市场好的生产线可技改升级,但差的直接关停淘汰,这才是长久之计,也符合控制总量的要求,而不能采取单纯地新建和扩建。

    第二种办法:去产能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大范围的并购重组。近几年行业内出现了不计成本的收购行为,暂可称之为增长式的并购重组。此类重组方式如同在股市进入到反转上升周期内采取的追涨策略,仅在市场前景向好,盈利空间明显的前提下方才可行。这里谈到的大范围并购重组,有别于前者,可称之为去产能式的并购重组。当行业的拐点出现时,水泥行业将进入长期甚至永久性的下降通道。此时考虑的是低位收购,并根据市场真实需求,对产能进行合理配置,保留运转市场需求匹配、环保水平达标、节能减排效果理想的生产线,永久关停其他不合格生产线,退出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颜色革命后,西欧国家低价并购东欧企业后彻底关停的经验值得我国水泥行业借鉴,此类外科手术式的去产能方式是根除产能过剩毒瘤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去产能的组合措施______关、停、并、转

    李叶青表示去产能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单靠水泥企业去产能式的并购重组难以快速、经济、彻底地实现去产能的目标。只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和骨干企业协同行动,通过关、停、并、转的组合措施,才能尽可能减少去产能过程中的风险和代价,彻底解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政府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批复、市场准入、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环保达标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线坚决取缔;
 
    “
: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竞争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无法实现正常运转,被迫停产;

    “:对运行和停产的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在合理价格上进行整合,为做减法做好前提准备工作;

    “:整合完成后,彻底关闭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线,让其永久性地退出市场,使企业形成合理有效的产能配置,行业集中度由此得到大幅提高,行业供需关系得到缓解。同时,利用水泥窑在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废弃物方面的优势,实现由水泥生产向环境服务的转型发展,为水泥行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最后,李叶青用历史来比喻行业:目前我国水泥行业好比处于春秋末期,一旦进入战国时代,离真正的统一也就不再遥远。他最后感慨地说:去产能经历的时间越短,行业和企业遭受的损失和痛苦就会越少。只有坚定地走去产能这条必由之路,在将来才能彻底避免我国水泥行业遭受灭顶之灾,才能真正实现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的目标。



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广东英德爆炸案造成1

[原创]北京金隅 问

冯运生应邀出席中央2

中国水泥厂24MW余
热点图片

2018全国煤矸石综合利

贾庆林视察徐工 勉励徐工

广东英德爆炸案造成10人

广东省珠海横琴混凝土厂设

张永龙:水泥粉磨技术装备

崔源声:自动化改变我们的

邓小林:用HRM型立式磨

大思路面12标水泥稳定碎

技术部:010-51164635  市场部:010-65790199    传真:010-65790418   电子邮件:lvyuq2005@126.com   在线服务 QQ: 695874523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中国硅酸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管
京ICP备1104392号
Copyright © 2011 ciaw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际水泥混凝土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