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机械全球雄起 改写市场格局 |
|
类别:行业资讯|国内资讯|混凝土
日期:2012-4-5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网
点击率:36480
打印
关闭
|
|
进入“不靠谱”的2012年,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中国工程机械有四笔跨国并购事件值得关注:一是柳工收购波兰HSW公司的铲运机械业务修成正果;二是山东重工集团跨界收购意大利豪华游艇制造商法拉帝集团;三是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集团签订协议;四是徐工集团收购德国施维英集团运作中。 其中最值得关注是后两笔收购,因为加上之前的中联重科收购CIFA的成功案例,若这两笔收购再得手,将会大为改写全球混凝土机械的市场格局。 并购良机乍现 近些年,在国内混凝土机械市场,以三一、中联为代表的民族品牌,经历了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过程,产品性能质量不断提升,双双推出了长臂架和超长臂架的泵车以及高端的泵送机械产品,如:中联已研制出可泵送C100超高强度混凝土至400多米高度的拖泵,泵车的六节臂架技术更是成为引领行业的风向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混凝土机械技术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了全球同行的前面,至少不逊色于同行。 在这种形势下,像三一、中联、南方路机等产品性价比优势突出、售后服务更有保障的国产品牌,水到渠成地在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本土市场逐渐将普茨迈斯特、施维英等国际混凝土机械品牌逼向尴尬境地。 如今,施维英当初在上海设立投产的工厂——上海施维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早已“人去楼空”,门可罗雀;普茨迈斯特在上海的工厂也艰难度日,勉强维持。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的混凝土机械市场逐渐饱和,美债危机一波未平、欧债危机一波又起,中国混凝土机械以性价比的优势在非发达国家市场又屡屡得手的情况下,这对以混凝土机械作为主营业务的普茨迈斯特、施维英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新兴经济体发展国家只受到了经济危机的间接影响,混凝土机械需求仍然旺盛。但普茨迈斯特和施维英生产的产品高质高价,这与新兴经济体对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不匹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分析说。 不仅如此,三一重工在德国投资建厂的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投产运营,以生产组装三一的优势产品混凝土机械为主,在德国本土与普茨迈斯特、施维英展开近距离正面交锋。同时,中联重科于2008年收购的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巨头CIFA公司,排名紧随普茨迈斯特、施维英之后,又从侧翼夹击,让普茨迈斯特、施维英在家门口的市场,遭遇了两个强有力的中国同行威胁。 屈于此种形势,普茨迈斯特和施维英的经营每况愈下,陷入困境在所难免。此轮金融危机以来,普茨迈斯特收入急剧下滑,并出现了50年来第一次亏损,业绩即便有所回升仍然缓慢。普茨迈斯特的创始人卡尔?施莱西特已近80高龄,放手对公司的管理已有12年,注意力转向公益慈善事业,膝下子女又无意继承父业,眼看资产日渐萎缩,老人只好把自己辛苦创下的家业寻找一个满意归宿。 比其历史更为悠久的施维英,经营情况更糟。2009年,施维英美国子公司以至于到了申请破产的地步。一位机械行业分析师称,“2008年施维英的销售收入大概在10亿欧元,2009年降至4亿欧元左右,2010年就更少。”困境中的施维英一直在寻找买家。 此时此刻,在国际同行迫于市场竞争压力,避免品牌价值日渐缩水,急于出售公司之际,羽翼渐丰、发展势头正酣、正在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看到了千载难逢的并购良机。 昔日黄花“三巨头” 曾经的全球混凝土机械业界公认的三巨头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施维英(SCHWING)和施华(CIFA),如今早已成为昔日黄花,三巨头都有那值得回忆的辉煌历史。 成立于1958年的普茨迈斯特,曾在全球混凝土泵送机械销量冠军的宝座上稳坐了20多年,被誉为“隐形冠军”,混凝土泵车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畅销全球,在70年代就通过香港的代理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一度超过50%。由于其品牌“PUTZMEISTER”在德文中译为“大象”,“大象”便成了普茨迈斯特的代名词,“大象泵”也问鼎为全球混凝土机械的顶级产品。早在1967年,普茨迈斯特混凝土泵就已占据了德国市场40%的份额,海外销售收入更是占总收入的90%。 普茨迈斯特在全世界拥有销售和服务网络,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等13个国家建立子公司。普茨迈斯特于1995年在中国上海松江工业区独资成立普茨迈斯特机械(上海)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管理、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心。 2010年,普茨迈斯特总资产40.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14.7亿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7亿元,净利润1245.8万元。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家公司的营业额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2009年,普茨迈斯特的混凝土泵车销量长期居于世界首位的纪录终于被三一重工超过。2011年其营业额为5.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7.1亿元),仅相当于三一重工的1/16。 比普茨迈斯特的历史还要悠久的施维英创办于1934年,其创办者施维英先生早在1927年就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式柱塞泵;1957年,施维英创造了第一台双缸液压柱塞泵,并在1960年开发了第一台车载式柱塞泵。其引以为豪的裙阀结构在1982年获得专利,国内普遍使用的S阀也属于施维英的专利,只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施维英放弃了S阀的专利保护。 作为一家客户遍布全球的混凝土机械企业,施维英在德国、美国、巴西、法国、中国等设有8个生产基地和10个服务公司,在100多个国家设有销售代理商。施维英先通过香港维昌洋行设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代理销售产品,后来在中国投资建立了独资工厂——上海施维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于1995年10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组装各种混凝土机械产品。 施维英集团2008年产销规模将近10亿欧元,主要分布在德国、美国和印度。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销售收入下滑比较明显,公司走到了挂牌出售的境地。 CIFA是意大利一家成立于1928年的家族企业,起初主要从事用于钢筋混凝土的钢制模具等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上世纪50年代,CIFA将其业务拓展为混凝土机械制造设备。据悉,CIFA的辉煌鼎盛时期总资产达100亿美元之巨。 对于中国市场,CIFA虽未像普茨迈斯特与施维英投资建厂,而是采用技术合作的方式介入,2002年CIFA就与中联重科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而且,与中国其他混凝土机械企业也有过技术合作。 2006年,意大利投资基金Magenta联合其他投资者入主CIFA,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之后,CIFA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得到较大提升,成为意大利最大的混凝土设备制造商。并购前,CIFA在意大利拥有 7个生产基地,在70多个国家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其中,产品覆盖了所有西欧、东欧、中东与北非国家,拥有涉及多个国家的60件商标申请及20件专利登记。 2008年,在金融风暴爆发前夕,已经营亏损的CIFA被中联重科联合战略投资者收购。 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捷径 如果从公司创立的年份看,三巨头都可以当中国混凝土机械的父辈或祖辈了,在三一和中联崛起之前,普茨迈斯特与施维英一直雄霸全球混凝土机械的冠亚军地位。假如今朝三一和徐工均能收购如愿,不言而喻,中国混凝土机械即可分享三巨头数十载、几代人积累的全球化资源,这无疑为中国混凝土机械开辟了一条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捷径。 收购海外企业,不仅可以获得专利和先进技术,还有其分布全球的销售服务网络。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直言,通过收购,三一重工可获得普茨迈斯特50年多来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三一重工出口占销售不到5%,通过收购,我们已经拥有了海外市场。”三一重工通过收购普茨迈斯特将获得其全部技术。普茨迈斯特仍保持着两项世界纪录:1994年垂直泵送高度532米,以及1997年2015米水平泵送距离。 2012年1月21日,三一和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的联合体按照9:1的投资比例与普茨迈斯特在德国签订合并协议,共同出资3.6亿欧元收购普茨迈斯特100%股权。有人认为交易价格过高,但向文波认为,这对三一来说,这次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并购,并购价值并非是金钱所能衡量的。他举例讲,就普茨迈斯特所建立的全球销售网络体系而言,就算现在再有钱,如果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不能实现的。 徐工收购施维英,正因为其拥有多项混凝土机械核心技术领域的世界性专利,比如国内普遍使用的施维英已放弃专利的S阀,当然也包括其遍布全球的市场资源。 对于跨国收购的好处,中联重科收购CIFA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显然就是“现身说法”。 中联不仅把CIFA带出困境,扭亏为盈,中联重科CEO詹纯新因此获得意大利总统亲手颁发的当地工商界最高荣耀“莱昂纳多国际奖”,并也因此荣获新一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更重要的是,中联通过收购CIFA,不但掌握了CIFA的全球营销网络,而且掌握了CIFA的碳纤维臂架复合专利技术,实现了长臂架和超长臂架泵车的轻量化设计,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实际应用。 对于跨国并购,詹纯新深有体会。他认为,多极、多元、多彩的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之间从没有像当前这样紧密联系,全球行业之间资本、技术、管理,各种资源流动、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欧州的一项技术创新,很快就能进入新兴市场,从而改变行业的格局;同样的,在新兴市场的一次资本并购,也会对全球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国际行业顾问Yengst发布的2010年世界混凝土机械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三一重工混凝土机械收入27.2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位。中联重科21.5亿美元,德国普茨迈斯特约21亿~22亿美元,德国施维英约8亿美元。 目前,在全球工程机械50强国外企业中,只有德国利勃海尔公司还有混凝土机械业务(搅拌站和搅拌运输车,但非其主导产品),假如三一收购普茨迈斯特和徐工收购施维英均能如愿,加上之前中联收购的CIFA,则中国混凝土机械海外收入必然激增,将大大地提高中国混凝土机械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如此一来,中国混凝土机械无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机遇。
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 |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