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萧条,尽管在国内不断有新政策发布以图稳定经济发展,但情况却一直没有出现好转。而且国际经济的萧条不只是影响了中国的虚拟经济,连带的实体经济也是大受影响。先是铁路投资不断减弱,近期公路建设投资也开始出现负增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是在缓慢下滑。多方因素影响下,建材行业所受到的牵连巨大,需求增速不断放缓。而其中的一大分支水泥行业所受冲击就更为明显,部分产能本就稍显过剩的地区量价齐跌,整个水泥行业陷入一片萧条。
如果说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减弱是因为宏观调控导致信贷紧缩的话,似乎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信贷紧缩政策后,基建、地产投资增速就开始有所下降,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铁路基建投资更是直接出现负增长,而且跌幅逐渐扩大。但这其中也有一些其它因素在里面:一是去年基数太高,二是投资总量(或者说是容量)总会出现上限,三则是前期的过度投资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通胀,直接导致了恐慌。
就在上月底,央行正式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就在当天,山水水泥、南方水泥及其母公司中建材等则是迫不及待的宣布了各自的融资方案。这三家企业本来都不应该是缺钱的主,但却都选择在这一个比较微妙的时间点上发布公告,其背后的意图确实值得让人回味。而这一切是否又在向整个市场说明,水泥行业已经遇到资金难题?抑或是大型企业开始筹措资金,进行行业大整合的前兆?
抛开这几家融资方案不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存准率下调后股市的反应。12月中旬央行发布公告后,第二天大盘就出现了明显上涨,但全天走势却是一个带长上影的阴线,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大盘也更是不断持续下滑,就没有一点要反攻向上的趋势,表明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即使放宽信贷政策,也难以对市场产生较好的影响。而实体经济中,基础设施建设、地产开发等投资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好转。这也就注定了短期内水泥需求也不可能出现明显的增长,而相应的水泥市场要走出好行情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当然,从今年海螺和中建材的发展轨迹来看,倒是不排除这些企业融资后将款项用于行业兼并了。海螺在5月底成功融资95亿元,紧接着在6月初,就宣布全资购下了云南壮乡水泥;8月底成功控股陕西众喜;11月底则又成功收购了贵州安龙一在建项目。而中建材虽然此前没有大的融资动作,但并购动作却更大:利森、科华等的成功加盟促使其在12月15号成立了西南水泥。因而此次的融资事件或许意味着收购大戏即将登场。
一个企业要发展,无非就是做大做强,占据区域龙头位置,以获取足够的利润。但从目前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各地区之间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大型企业的介入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并逐步引导市场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但另一方面,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一是当地的小企业并不甘愿被收购或控股,二是大企业在控制了一个区域的市场大方向后,小企业还是会跳出来干扰市场。再加上从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未来一两年内经济要恢复到全胜状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而未来水泥需求的增长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这部分大企业一旦展开收购进度后,到底是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还是带来更大的包袱,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些企业在融资后会怎么做我们不清楚,是否真的会进行兼并重组还是个未知数。但就融资事件而言,对于小企业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大企业要获得融资授信难度较低,但小企业大多都是私营企业,因而无论是与银行还是证券市场打交道,他们面对的难度都是比较高的,因而要进行融资也只能局限在一些小圈子内,甚至可能会为此而付出更高的利率成本。因而在此次信贷规模略微放宽后所呈现出来的这股融资潮,对于整个行业内的各企业而言,就显得不那么公平了。而小企业在难以融资的情况下,又不愿被兼并掉,那么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战的开展也将变得不可避免。
当然,信贷政策的放宽并不是坏事一件,至少社会流动资金的增长对于各行业来讲,都是绝对有利的一件事。就拿这次的融资潮来讲,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泥行业的整合。但总的来看,如果信贷规模能够再度放宽一点,或许能够加快行业整合的进度,毕竟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使得很多的水泥企业处于微利经营甚至是出现亏损,此时正是进行整合的好机会。但就目前仅仅降低0.5个百分点这点规模来看,远不够各个行业瓜分,因而对水泥行业来讲,或许会引起更大的血雨腥风,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或将进一步加剧。
国际水泥|国际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